读书用功,最重要的是心思专一,不能间断。今年因为我出门北上的缘故,亲朋好友子侄辈都来送别;先生又因为送考耽误不少功课,听说二月初三、初四才能过来开始授课,所谓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又过去了一个多月。如果夏天和秋天有科举考试,则忙忙碌碌又过了一年,怎样才好呢?在这里我对你特别提出要求:从二月初一开始,每天的功课按月写一小本寄北京一次,以方便我查阅。如果哪天先生不在馆,也需要注明,让我有所了解。屋前的街道、屋后的菜园,不准擅自外出溜达玩耍。即使你母亲要你外出,也要快去快回。出门的时候必须告诉母亲,回来后也必须当面禀告,绝对不能随意外出来往。上馆:塾师到东家授课。李伯元《文明小史》第十四回:“孟传义等到送过宗师,依然回到贾家上馆。”反:通“返”,回归、返回。
如何知道家中的孝威有没有荒废时日呢?左宗棠除了讲道理外,还想了一个办法:要求孝威按月将每天的功课作业寄到北京来。他想得很周到,如果塾师不在,个人自学也要注明,看看儿子是否自觉完成了作业。为了子女成才,他不怕自己劳累,在北京参加会试还要批阅儿子的作业,真是一个负责的父亲!他的批阅可不是流于形式,而是认真批阅并写下评语。这成为他观察子女成长的重要依据,此后一直坚持,连孙辈的作业也远程批阅。现在的家长也被学校老师要求在孩子作业本上签字,能否做到像左宗棠这样用心批阅和远程批阅呢?
无论我们年龄多大,走得多远,在父母眼中,永远都是孩子。而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平安,所以古人所说的“出必告,反必面”是基本的家庭教养规矩。及时了解你的行踪,父母心里才能放下时时牵挂之心,对他们来说,也是一种安慰。今天同样如此,关爱父母,就应该多将我们的生活近况汇报给父母。这不仅适用于儿童,也适用于“成人”。
同学之友,如果诚实发愤,无妄言妄动,固宜引为同类。倘或不然,则同斋①割席②,勿与亲昵③为要。
家中书籍勿轻易借人,恐有损失。如必须借看去,每借去,则粘一条于书架,注明某日某人借去某书,以便随时向取。
庚申正月三十日
(家中寄信到京,封面上写“内家言一函,敬恳吉便带至都中东草厂十条胡同长郡会馆,确交四品卿衔兵部左大人开拆,司马桥左宅寄”,背面写年月日封。)
同窗好友,如果为人诚实,读书勤奋,没有荒唐无稽的言语和轻率任意的行为,那么就可以视为志趣相同的人。否则,即使同窗共读也应该绝交,切勿走得过于亲近。
家中的书籍不要轻易借给他人,怕有损坏或遗失。如果必须要借出去,每次外借就在书架上贴一张小纸条,注明某日某人借去某本书,以便随时找对方取回。斋:屋舍,常指书房、学舍、饭店或商店。割席:出自《世说新语·管宁割席》。三国时管宁跟华歆同学,读书时两人合坐一张席,后来管宁鄙视华歆的人品,把席割开分坐。后世指与好朋友绝交。亲昵(nì):非常亲密,亲近。
交朋友的原则,在左宗棠看来,看重的是学问人品,而非社会地位,特别强调“诚实发愤,无妄言妄动”。只有以“友其德”为基础的朋友方能携手前行。他引用“管宁割席”的典故,意在教导孩子们,朋友之间如果不能志同道合,不如及早断绝来往,免受不良影响。